提起温州人,人们的印象是头脑活络,能赚钱,善赚钱,与斯文的读书人相去甚远。有人说:“温州人什么都不缺,就缺个书架子。”
然而,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,温州人却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。
前不久,记者来到温州市新华书店,只见书店里人头攒动,敞开的书架前伫立着一个个虔诚的求知者,这是该市实施“书架子工程”,全民掀起读书热后出现的现象。
“改革开放后,温州人米袋子充足,菜篮子丰盛,衣架子艳丽,屋架子宽阔。温州人富了,有的人富造豪华坟墓;温州人什么都不缺,就缺知识。要使人的脑瓜子充实,就得家家有个书架子,兴起爱读书有书读的风气。”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达东作为“书架子工程”具体组织实施者之一,谈起了四年前启动“书架子工程”的缘由。这是面对未来温州人一种必然的选择。
1996年,温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“书架子工程”,市里专门召开动员大会,提出“书架子工程”的具体目标:建立一个遍布全市城乡的图书发行网;建立一个集中全国大部分图书品种,能辐射全市的图书发行中心;创办一所没有围墙的温州青年文学院,造就一支挖掘和发挥温州人文资源和优势、体现温州风格、自成流派的文学创作队伍;建造一座馆藏丰富的全市最大的书架子——温州图书馆。
1998年温州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口号,把“书架子工程”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。浙江省委常委、温州市委书记蒋巨峰指出:“推进人的现代化,是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战略重点之一。要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提高人的素质、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,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一代新人。深入开展‘书架子工程’建设,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。”
当年,该市便选出温州市十佳藏书家。“十佳”联合发出“家庭一二三工程”倡议: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个书架,订阅两份报纸,藏书300册。
1996年秋,温州市举办首届金秋读书节,读书节上有古诗词朗诵、名著阅读、各类知识竞赛等二三十个项目。有30多万人参与了这一活动。
自此,每年秋季,温州市必举行一次读书节活动。
温州市读书协会成立了。这个协会成了该市最大的群众性团体,协会依托市图书馆,凡协会会员可优先借书、买书。图书馆办理借书证排起了长队,成为一大新景观。
“书架子工程”推动了温州全民读书热,读书、写书、买书、藏书、评书,各种有关书的活动频繁展开。农民朱善乐出资30多万元,创办了“温州籍作家著作陈列室”,著名作家叶永烈向陈列室赠书。
“书架子工程”渗透到农村。永嘉瓯北老干部金崇柳兴建了个人藏书楼“中天阁”,藏书8000余册;苍南县湖前镇农民杨茂昌将收藏的6000多册图书,无偿向社会开放;沙城镇图书馆很有特色,企业家捐资的,以企业家的名字设专柜,个人藏书也向大众开放;鹿城区党校成立要建一个图书馆,一个上午群众捐款就达20万元。
给部队送食品改为送图书;图书被送往大墙内,让迷途的人用知识洗涤心灵的污垢;图书被送往戒毒学校,送往少教所……
拥有图书的人越来越多。瑞安市汀田镇农民拥有100册以上图书的达2000户,拥有300册以上图书的有100户,全镇个人藏书总共超过30万册。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读书沙龙。
读书改变着温州的风气。记者乘出租车时问一位司机读不读书,“读啊,”他说,“一个人不读书,就好像做生意没本钱。”
以读书为荣,以赠书为贵,这已是温州的时尚。书已成了温州人最体面的礼物。
“我宁愿少赚钱也要腾出时间读书。”温州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总经理吴邦东说。
今天,《书架子工程之歌》唱响浙南大地,“书架子工程,智慧的土壤,播种知识收获富强;书架子工程,理想的翅膀,放飞知识编织辉煌。”